何况朕赐婚长平公主于摄政王,摄政王百年之后,还政于长平之子,也算是我朱家皇朝的延续,何不为之?不可再推脱!
帝亲解龙袍,披于摄政王身上,摄政王哀泣叩首,只是不允!
第二天,群臣聚于摄政王面前,跪地请求摄政王登基!
摄政王大骂不止!
新皇命人修筑禅让台,命人“请来”摄政王,行禅让之事!
群臣大呼拜见皇上!
第144章 改革
新帝元年五月二十日,摄政王再次拒绝禅让。新帝朱慈烺把龙袍披在摄政王身上,跪地高呼“皇上”,满朝群臣,皆大呼“皇上”。
无奈之下,摄政王、东番王、台湾大领主陆林,只得接受禅让,于六月一日登基,改国号为“厦”,年号为开元,封前皇为逍遥王,赐封地基隆城。
大“厦”国初立,新皇陆林命九十八为内阁首辅,重组内阁,颁布新政。
许多与鞑子有密切往来的清流官员,惧怕之下,只好请求辞官,回乡养老,皇帝没有答应他们。
教育改革和全国扫盲运动,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展开,至少这些人的知识还是不错的,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料想他们更愿意去做。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新皇的座右铭。
但现在还不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现在的重中之重,是废除卫所制,遣散前朝军队中的老弱,择其精壮者三十万人,一一轮换回京城,在民兵营中,进行民兵培训。
军中将领和地方豪绅,很多都有怨言,甚至是公然辱骂新皇,都被“锐鹰”一一探得消息,这些人皆以反叛罪名被捉拿,其中以祖大寿为首的前关宁军,纷纷在湖南一带反叛,上将刘兴邦率一万五千燧发枪民兵,只三日变平复了叛乱。
吴三桂等人是见过这些新兵的厉害的,强如鞑子,也免不了灰飞烟灭的地步,所以都很顺从的前往民兵营接受系统训练。
全国划分八大战区,分别为辽东战区、西北战区、中原战区、西北战区、西南战区、东南战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分别以前台湾领将领担任军区总司令一职,三年进行一番轮换,全国军权最高指挥官为皇帝陛下。
年底之前,大刀阔斧的军队改革,终于暂告一段落。
日子一天天接近新春,开元元年正式在鞭炮声中,华丽走来。
基隆大学近万名毕业生,充斥于朝堂六部进行实践学习,而教育改革和土地改革,也在此时开始。
开元元年正月十六日,内阁发出了第一份行政令,以官员之间的《参考消息》报纸,和全国统一颁发的《大厦月报》刊登。
这份行政令的动作之大,震撼了全国的大厦百姓,感触最深、抵抗最强烈的,就是各地的豪强士绅、世家大族、前朝藩王宗室等既得利益集团,全国大乱将起。
其中南方数省,却相对来说是最为平静,接受新政最为温和的,这和军中高层频繁与南方势力的信件往来,分不开关系,也与台湾领在南洋、东海遍地分布的战舰,和强大的商业、军事震慑,有着很大的关系。
皇帝命令军部传旨各地军区,必要之时,可以便宜处置,忆甜思苦大会和全国分布的政委,要行动起来!
一道圣旨,全国近六十万燧发枪战士和近三十万辅兵战士,全部行动了起来,其成果刊印在《大厦月报》之上,为天下百姓所知悉。
开元元年四月,山陕八大商人世家,绕道蒙古叛逃,被蒙古各部落生擒活捉,押送北京。
皇帝仁慈,不愿再造杀戮,叛国者与其族人十八万余人,全部判罚修路,为全国的道路改造,出功出力,也算是赎罪。
这些叛逆,泣不成声,感恩于皇帝的仁慈!天下百姓,皆拍手称赞!
开元元年八月,军部回报,全国前朝宗室,共计五百余万人,全部擒拿看守完毕,其长期侵占的平民土地,共计近亿亩,全部没收归国家所有。内阁正在派出专员,专门处理此事。
这些土地将会和一些劣绅的土地一起,分发承包给广大的无地、失地百姓。
皇帝念在先帝仁厚,不忍加害宗室,尽皆释放五百万宗室,允许其自由行走、自由择业,士农工商,不再有限制。
逍遥王从基隆来信,感谢皇帝仁慈,皇后也泣声拜谢皇帝的仁慈之心。
土地改革和教育改革是一个琐碎而长期的事情,一直持续到了开元二年八月,才算初步完成。
由于无主土地太多,而全国人口太少,皇上颁发圣旨,号召、鼓励生育,生一个为不合格家庭,生三个为普通家庭,生六个以上为优秀家庭,生九个及以上,为卓越贡献者,当地官员须亲自为其颁发证书,悬挂于大门之旁,以资鼓励!
同时内阁下令,由于男女比例失衡,禁制娶超过两个及以上老婆,不得纳小妾,男子娶小自己三十岁及以上年龄女子为妻,判流氓罪!
第145章 大建设
开元三年正月十八,大夏帝国内阁颁发第二道行政总令,全国各地,鼓励大庄园经济和手工作坊。
鉴于同泰西诸国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尤其是丝绸、锦缎、棉布、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的热销,内阁对于以上种植、生产者,予以减税和补贴扶持。
由于肥皂数次在泰西脱销,而大夏对于肥皂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内阁鼓励大豆庄园生产,鼓励大量种植、改良大豆产品,以获得大量的、稳定的植物油脂。
同时内阁在皇帝陛下的参与和督促之下,制定全国道路改造计划、黄河百年治理计划、全国水利建设计划、以及移民开发计划。
全国道路的水泥路改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各大城市之间的道路连接改造,然后是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道路、房屋改造。
最后是各乡镇之间的道路改造,期限为三十年,预计每年的投入为三千万两银元,允许各地大商人承包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总督孟烦多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印度当地大量的闲置劳动力,特意鼓励年轻的印度青年,前往宗主国去,为了宗主国的腾飞,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大领主、大皇帝会看到你们的努力!
在政治委员的鼓动下、棉布粮食等财富的诱惑下和燧发枪民兵刺刀的威胁之下,近千万印度青年,争相前往宗主国大夏,为各地道路、水利、黄河改造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日本总督管郑森也不甘人后,先后鼓励近五百万日本青年,前往大夏各地的水泥厂、碎石场、各矿场打工,不但为日本赚回了大量的外汇,养活了家乡的父母妻儿,还为宗主国大夏的矿产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洋诸国由于人口稀少,数名总督因为不能给祖国以帮助,上表向大皇帝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