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气魄,风骨铿锵。
一身正气,文公天祥;
东坡高歌,步履大江。
襄阳血战,四川罹殇;
崖山跳海,国破家亡。
幸有太祖,起自寒墙;
驱逐鞑虏,万民所望。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
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朱允炆这首短歌行走的是慷慨激昂的江阳辙,自华夏先民之始至大明建国,一气呵成。文章少了几分文白之气,却更加通俗易懂,让每一个大明儿郎都能听得懂,听得与有荣焉,听得热血满胸腔。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十万人高歌三遍,气氛之炙热让诸如朱高煦、马大军等武夫几欲焚身。
“啪!”
朱允炆将酒碗掼碎与地。
“明军威武,大明威武!”
“吾皇威武!”
朱允炆再喝:“明军万岁,大明万岁!”
“吾皇万岁万万岁!”
看着高台上意气风发的朱允炆,朱棣便将脑袋埋在了尘埃之中。
今日之朱允炆,已经将他的帝王风采种在了大明将士的心中。
除了太祖复生,天底下,再无人敢悖逆帝王之威。
朱允炆,已经点燃神火,化为神灵!
从此,日月山河、苍生社稷都融入进朱允炆的帝王之躯中。
一人化天地,一人即江山!
第153章 要在这个时代烙印下自己的名字
建文三年九月,暮秋。
浩浩荡荡的明军自西南回转,出云南沿四川、贵州两省陆续回京,整个西南,沐晟仍以西平侯之尊领镇抚事。
而在安南,新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则留下两万军,制交趾都指挥使司,陈春生领都指挥使。
榜葛辣置孟加拉卫、阿瓦国置南缅卫,周云帆任了孟加拉卫指挥使,山地军二营长高肃任南缅卫指挥使。
至于原云南副总兵、山地军副指挥使马大军则跟随御驾回转南京,与他一道的还有四川都指挥使何福。这两人将会在建文四年的国庆日,接受朱允炆的授勋!
马大军知道,他的这只眼为他搏到了一个侯!
同行的还有原安南王陈安并十几名安南王族,这个小屁孩的下半辈子会待在南京,吃一辈子的福食到死,至于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好命了,礼部会安排个打杂的差事让他们做。
中军又在成都停了三天,主要是蜀王朱椿搬家花了不少的时间。
朱椿没有猜错,西南平定之后,他的这个蜀王藩,保不住的。
削藩的事势在必行,不是朱允炆不想外分封,外分封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宗亲有多少有能力配得上外分封的?
就说西南的事,就算朱允炆把朱棣封过去又如何?
朱棣再会打仗,兵、粮、军械从哪里来?
中枢要供给多少军?多少年才能支持永乐大帝完成开辟南亚的壮举?
靡费无数的国力,也不够朱棣挥霍的,到最后,方式不对,朱棣一死南亚诸国皆反,这片土地又会从大明的怀抱里独立出去,那这些年的花费不就全浪费了?
真不是朱允炆小觑古人之智慧能力,若是古人真有开阔之眼界思维,距离中原如此之近的朝鲜、安南,一千多年都没有同化成功。贵州、两广的土民,从先秦时就属中国之土地,到明朝还在作乱,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天天嚷着同化,同化了两千年,到最后,中原之里里外外没看到一个被同化而愿意主动归附的民族国家,反倒全是不臣之悖逆,这就是方式错误。
华夏最早的同化方式是姬发那种,分封王室到各地,强迫土民书华夏字、说华夏语,一应土著文献付之一炬,说俚语者皆斩,故八百年之周室,与华夏有大功,为秦王扫六合,混一宇内创造了文明统一的基础条件。
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周王室的基础上再次强化了华夏民族的统一性,加深了民族概念,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同化。
自汉以后,罢黜百家。汉朝儒学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儒学讲义,但在同化这一块,也是属于理想化的那一种。
即空泛的口头同化。
汉武帝北伐匈奴,南匈奴内附大明,多好的同化机会,结果两百年都没教出一个乖宝宝,全是杀人不眨眼的狼!
大汉一倒,这群匈奴狼崽子吃着咱们的粮、杀着咱们的人、烧着咱们的书,同化的成绩呢?
所以大明的文官们其实也知道同化没用,但他们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才动不动就死鸭子嘴硬说只要同化好就怎么怎么样,你一问他具体方法,就拿广派教谕、多送书籍这种废话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