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是为民请命,那我也说我是为民请命。
老百姓纳闷了,都为我请命,那我听谁的?
你们不是说为我请命吗,为什么操刀子砍人这种事让我们这些老百姓上,你们这些口号家反而躲在后面?
当社会进步到这种形态的时候,一种迥别于造反的形式就会诞生:
集会游行抗议!
自民国始,老百姓已经不信造反这一套了,因为老百姓懂得了造反的真谛,他们有诉求不再会轻易的被野心派蛊惑而选择暴力解决问题,而是会选择通过集会、游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政府可以改变政策,让利与民。
后世一个但凡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会简单的懂得一些政治和历史,也懂得什么叫做革命,所以谁会因为别人喊两句口号,就甘当马前卒?
别闹了,拿谁当傻小子呢。
后世国外最常见的便是罢工游行,但即使同被资本盘剥,工人阶级都很难团结一致的去对抗,往往很容易被利益所分化,这就是人性中的利己主义行为。
“一个造反者是条龙,一群造反者是群虫。”
朱允炆这么一说,这殿内四人便眼亮起来。
“朕将历朝历代的起义运动都收集起来,写在书上告诉世人,将来朕还会普及教育于天下,让老百姓也能读书识字,也懂得造反的本质,那个时候天下就不会再有人造反了。”
“陛下说的极是。”
杨士奇啧啧称奇,心悦诚服。
“自古造反者一呼百应,才能掀起如海浪摧堤之势席卷天下,而要是连最底层的百姓都懂得了什么叫做造反,那谁还会为了成全别人当皇帝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呢?对于人性的把握,陛下圣目如炬,臣惊为天人矣。”
“古人不希望使民开智,唯恐民开智而动摇统治,却不知,民越聪明才越难骗。”
陡然间,朱允炆叹了口气。
“人有了智慧,他的一举一动就会考虑利益,会权衡和计算,而民不开智,就容易被蛊惑,被煽动,最后事情便闹得越来越大,满盘倾覆。
朕立《建文大典》的目的,就是要开天下百姓的民智,这样一来,我大明的江山才能真正的坚不可摧!”
一个闯王能打进北京城,逼死崇祯帝,一群闯王呢?
几百年后,李自成口号就算喊的再如何响亮,也没人会搭理他了!
跟着你造反,我们卖命让你当皇帝?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第247章 编修《建文大典》(下)
编修《建文大典》绝对会是一项大的工程,即使朱允炆并不打算整个跟历史上《永乐大典》那般,弄出一套官修的大型百科全书,但仅仅他方才说道的那几项,全部收录起来都不可能是一年半载能搞定的。
而且因为这部《建文大典》的定位是题库知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基层的士子用来考官,那将来他们势必是需要彻夜苦读,就好比后世考学的死记硬背,走的是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
“朕这边只是大概的提出个大纲想法,具体的框架补充还是卿等来操心了。”
朱允炆举起茶碗虚引一圈,四人都赶忙表态,保证不负圣意云云。
“多看看这些具体的知识,原比他们捧着程朱理学、四书五经要好得多,朕这些日子还真扎下心看了一下《中庸》、《大学》之类的先贤古典,都是先人的思想智慧结晶,但在眼下我大明都用不到了,何况几十年、几百年后的大世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不能因为先贤写出了一本了不得的书,大家就迷信权威的给捧上天,说到底就是一种适应时代的治国之术罢了。
春秋治春秋的,隋唐治隋唐的,大明自然要治大明的。
大家不是一个时代,这些书,就当做民族的瑰宝保全起来就成,就跟后世一样,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印记,而不应该捧着这本书来开大会、搞建设。
四人除了严震直,都是正经的儒学出身,朱允炆这么说话,他们自然难免有些心理不舒服,但又不得不承认朱允炆说的是事实,是确有其事。
国体不同了、民族也繁多起来,丁口之数也远比春秋时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周公那套以礼治国,早在秦汉时期就被法律所代替,春秋的思想,哪里还能应用在两千年后的大明。
“行了,咱们就不要非议先贤了。”
看到杨士奇打算开口,朱允炆便挥手打断,一看前者这姿态,百分百是打算奉和自己,贬低先人,到时候平白恶心了郁新。
“朕想到一件好玩的事,说与诸位听一下。”
朱允炆也懒得回自己的上座,就跟这四人一并坐在御阶下两侧的椅子上,唤过双喜拿来一份报纸。
“前两天,咱们南直隶脚下有一个学子抨击杨阁老不会治国,言辞之犀利,辞藻之华美,让朕叹为观止啊。”
朱允炆话头一开,四人便笑了起来,只有杨士奇一人是不住苦笑。
这件事四人自然是都知道的,准确来说,现在的求是报就是大明的政治风向标,想要好好当官的,哪一期一经刊行不是习惯性买下一份,回府细细观瞧推敲,比后世看新闻联播还要认真。
这事的源头说来也是简单,就是当初那宗勋发国难财一案,这个案件天下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些玩意是被定的谋逆罪问斩,可朝廷事后颁行的补充法案,天下人可是都知道的。
今年大明的政治风气也比较开明,可能是因为那场大运动的原因,地方上也敢谈论一下朝政和朝堂的一品二品大员,除了没有不怕死的说朱允炆这个皇帝,其他哪怕如杨士奇这样的内阁首辅,一样被批判过。
“虽然宗勋发国难财的案子没有曝光,但南直隶脚下的老百姓可都心里门清,前脚宗勋他们才在湖州府搞起几个大粮仓,后脚就被砍头抄家,紧跟着便是补充法的出台,这些聪明的底层士子可不是那么好骗的。”
朱允炆哈哈笑着,一手指向杨士奇:“士奇啊,这一下这些士子可就找到了你的把柄,说你这个内阁首辅治国治的一塌糊涂,就会等出了问题才知道亡羊补牢,没有一丁点高屋建瓴的大局观。”
殿中顿时笑声一片。
大明的这群士林学子现在一个个胆子可是大得很,他们连圣人都敢批斗,还怕一个区区的杨士奇?
这种意识形态在这个时期可能还无法被这些达官显贵所接受,但在朱允炆眼里反而算不上什么大事,他来的那个节骨眼,非议国家领导的都在大排档小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