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吗?
“仿蒙八卫的建制,拆分瓦剌和鞑靼,把漠北大草原变成我汉人的后花园。”
朱棣还在劝说,由不得他不兴奋,千古大业即将在他们这一代实现,如果真的能够雄吞大草原,让他马上死去,他也愿意!
可以昂首挺胸的去找太祖皇帝邀功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打!”
再不犹豫,朱允炆下定决心,果断下令。
“不用太多的军队,北方的兵足够了,加上宋晟的漠南卫,数量上咱们大明还是绝对的优势方,咱们的战略目标就是吃掉斡难河这一百多万草原牧民,而后迫降马哈木、阿鲁台!”
攥住斡难河的牧民,就是攥住马哈木等人的命脉,他们不投降就会被活活饿死,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除非,他们西逃投降帖木儿汗国?
这种情况想都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彻底投降大明,内附中原,将大草原拱手让给大明。
大明有漠南卫,就能置漠北卫!
“唯一要操心的,便是怎么管理大草原。”
什么叫狂妄,朱棣这种就叫做狂妄,仗还没打,他已经开始操心怎么统治空白的大草原了。
“四叔急了。”
朱允炆看着朱棣涨红的脸庞,都害怕后者一激动来个脑溢血,忙开口浇盆凉水。
“先说眼下的战事吧,打仗的事朕不懂,四叔乾纲独断便是,总参拟个日子和发兵的章程,朕这边就批了,南直隶和北平沿道的官仓储粮还够支撑五十万以内大军打一年的。”
“用不了一年。”
朱棣信心满满地说道:“辽东和兀良哈三卫出五万骑兵,北平和大宁出五万,十万人足够吃下斡难河,敦煌守河西走廊的兵,有臣当年的重骑,让盛庸再打西北调几万人,拦住马哈木等人回撤的路线即可。
斡难河这边只是一群妇女孩子,手无寸铁,大军一到,狂寇冰消。只要俘虏了这群牧民和牛羊,留给马哈木、阿鲁台两个玩意唯一的选择只有投降!”
“好,四叔放手去做吧。”
手掌拍在沙盘边沿的实木案上,震响声中,朱允炆目视朱棣郑重道。
“事关我大明之千秋伟业,务必一战定之!”
第257章 统一计量体系(上)
当朱允炆这个皇帝打定主意要发动战争的时候,大明上下唯一能做的只有配合。
军政分离下的优点在这里就体现出来,大明的战争机器在发动之前,朱允炆压根不需要跟内阁那群文臣们商量这场仗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之类的废话。
朱允炆唯一找到内阁商量的,便是在行军路线上涉及到的地方省府应该如何配合这场战争。
虽然军政分离、但是文武能够合作,这种一体同心的环境,大概是每一个穿越成为皇帝都梦想打造的朝局。
当然,这场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行为对外说的则是‘草原会猎’。
毕竟名义上来说,大草原现在就是大明的疆域,哪有自己打自己的道理。
总得给朱允炆这个皇帝留点脸面不是。
前脚刚收了人家两年的朝贡,数以万计的牛羊马匹,转过头就派大军去偷袭人家老巢,不好说更不好听,为了在青史上给朱允炆拉一块遮羞布,不得不找了一个会猎巡狩的借口,说军队是去大草原操练马术的。
这场仗的总指挥官自然还是朱棣,没人比他更熟悉北方的军务,自然由他这个总参谋长挑头先去北平,不过征服大草原这种几千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想体验的殊勋,自然少不得朱允炆这个皇帝。
老规矩,叔侄二人,朱棣先去把局面稳定住,确保绝对安全后,朱允炆过去蹭点功劳,也有可能他连一丁点功劳都蹭不到。
因为打的旗号本身就不是征服,是狩猎,朱允炆就算过去了,名义上也不过是跑草原北巡罢了。
其实朱棣的意思是让朱允炆这次跟他一道过去的,行在完全可以落在北平,有宋晟的漠南顶在前面,北平压根算不上最前线。
而且现在的北平也已经不是洪武三十一年,他朱棣做燕王提调北地时的北平了,现在的北平驻军就是建文三年换防时的京营,他朱棣的大本营里里外外的军队全是铁杆帝党,连着当年他的幕僚家臣,还有几个忠于朱棣的?
现在谁让朱棣造反他都不可能愿意的。
朱允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江西发明水泥的工匠进南京了。
草原的事有朱棣足够摆平,他现在去也只是添乱,没必要着急,但是水泥牵扯到江西甚至整个大明将来的防汛工作,是国之根本,他不能耽搁。
“四叔先去,朕随后便北上。”
洪武门外送了朱棣一程,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回转工部有司,现场观看了水泥的研制。
“冷却速度一般,硬度极好,工艺简单明了并不繁琐,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
在一块刚刚风化的水泥板面前,新任工部尚书,也是江西籍出身的魏均向朱允炆讲解着这块水泥板的内容,后者还煞有介事的抄起一柄小铁锤敲打了两下,震下不少泥斑,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裂痕。
朱允炆微微蹙了一下眉头,随后又舒缓开来。
硬度上比起后世的水泥还有很明显的差距,但对比照眼下大明的土石基础结构的大坝,质量上明显好上几个档次。
“马上组织一次实验。”
朱允炆放下锤子,看着魏均:“用这种水泥制造一个小型的河堤,模拟一次泄洪,试一试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