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遵陛下圣谕。”
魏均忙在小本本上记下,然后躬身领命。
“这东西的造价高不高?”
质量上还算过关,接下来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造价。
筑堤修坝不是赚钱的活计,这年代防汛工作都是朝廷一力承担,这些原材料的花销自然是朝廷自费,不仅如此,修堤的匠户工钱也要朝廷来出,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一项工程,一旦成本过高,虽然朝廷一样要咬牙撑下来,但是修筑的速度和效率难免会慢上许多。
“因为用的原材料随处可见,遍地都是,所以价格上并不高。”
这个问题被江西工匠,水泥的发明者沈亮忙小心翼翼的回起话来:“一丈长、一尺宽、五尺高的一块,造价大概在一百文钱左右。”
明初一丈时的度量大概是3.1米,核算下来的话,这么一块水泥板的体积就大概是一点五立方米左右。
一百文钱,乍一听真不贵,细算一下,朱允炆还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仅江西一地,不算长江这个庞然大物,单单贯穿江西南北达一千五百里地的赣江,就这种规格的水泥板就需要将近五十万块!
五千万文,五万两白银。
但是赣江的堤坝五尺高、一尺厚哪里够用,上高一层,加厚一层,这样一来的成本就要乘四倍。
二十万两修一条堤坝,赣江的分流,江西境内其他诸如鄱阳湖、信江等水系都要修,这么一算下来,光这些加一起都大概要到五十万两了。
长江要花多少?
整个大明只修一个江西段吗?
自上游端的四川开始修,一路修到南直隶,浩浩荡荡上万里啊!
长江修完了,还有黄河、大运河!
而且修堤的匠户工钱也需要开,这么算下来,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如果按照往年朝廷拨给工部的款项来计算的话,每一年两百到三百万两区间,那么想将整个大明修下来,就需要大概三十年以上了!
大明的体量放在这里,再小的问题乘以大明的基础盘都会变成一个相当骇人的数字。
想要十年内完成,全面打好全国的基础,朝廷就需要每年拨款工部一千万两以上的资金,这笔数字,大明眼下拿不出来!
沈亮只是一个工匠,他的认知无法支撑他考虑到全国,他能看到的只有眼前这么一块小小的水泥板,所以他觉得开销不大,但工部尚书魏均躬耕工部多少年了,自然是一眼看破,当下也是心中悚然。
“陛下,可以考虑用这水泥跟原始的土石相结合着造,开销最少可以省掉一半。”
“放屁!”
这个提议朱允炆连考虑都没考虑,下意识就张嘴斥责道,他这一发火吓得魏均和沈亮下意识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起来。
“绝不允许混合建造,全部用这水泥来筑。”
混合建造,那岂不是朝廷出面盖豆腐渣工程?
那造它还有什么意义,洪水袭来,自然会先紧着脆弱的地方进行冲击。
“行了,起来吧。”
摆摆手,示意两人从地上爬起来,朱允炆又看向魏均:“不过在建造之前,朕打算重新推行一套度量单位出来,方便认知。”
大明缺少成体系的计量单位,很多地方的计量根本不一样,工部的度量体系堪称是一塌糊涂。
比如说官方的丈量是三米一,而地方的丈量有的是三米三、三米五,还有是两米八,一丈根本就不是一样的长。
还有的是按照步来进行测量,一步大约是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区间,这里面水分差距那可就没谱了,毕竟步伐这玩意就不存在统一性。
推行新的计量体系,势在必行。
好在眼下的大明,其用于度量的量尺已经非常成熟,承宋元制,加上回回留下的数学体系,大明的标准量尺是一尺长,上有非常精细的刻度,即寸、分、厘、毫、丝,其之间的度量进制为十进制。
统一计量体系首先就要统一量尺的使用规范,废止全国各地的丈量和步量。
“工部抓紧将这项工艺学会,争取两个月内,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要开办起水泥厂并投入生产,其他的问题不用你们操心,朕和内阁来商量。”
朱允炆转身打算离开,走了两步后陡然想起些什么,扭头说道:“那个沈亮,你研发水泥有功,朕赏你一万两银子,等到水泥投入生产之后,鉴于这项发明对我大明百姓的活计重要性,明年国庆,朕给你授勋。”
论功行赏,差点把这茬给忘掉了。
第258章 统一计量体系(下)
“朕要重新规划整合计量体系。”
谨身殿里,内阁四臣才刚刚落座,小本本还没铺开呢就听到朱允炆的声音。
皇帝又打算出哪门子幺蛾子?
“朕觉得眼下我大明的度量体系自上而下不统一、不规范,云里雾里弄得一塌糊涂,所以朕要重新勘定一套计量体系,全面废止所有旧有的各种度量尺。”
统一度量衡,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增强国力的一种方式。
丈量单位不一,地方在丈量田亩的时候就很容易有缺少的地方,因为地方的丈量尺度一放大,可能亮出来只有三十顷地,而官办的体系去量有可能会变成三十五顷,实际还是这么多的地,产的还是同等数量的粮,但交的税可不一样!
地方是不可能有人手现场称重收粮的,都是按照亩分均制来交粮,少了五顷地就是五百亩田,无形中大明又要少掉一截开支。
而有些地方丈量单位小,量出来的却有四十余顷地,反而无形中多交了粮,这样会导致百姓的负担过大,很容易拉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