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说的朱允炆不住点头,银行最基础的业务确实是吸纳存款和发放贷款。
“搞储蓄和信贷,就势必需要用到书面协议,如何防伪和保证公正性呢?”
银行一定也必须是朝廷出面成立的,只要背靠着国家的支持,银行永远不可能在双方关系中属于弱势群体,那么,一旦地方的银行主官耍心眼,吃亏的,只会是存款的百姓和贷款的商人。
这位欧洲的商人将欧洲眼下使用的方式说了出来,但却并不为朱允炆所采纳。
因为欧洲的商业合同,采用的方式无非就是公证人制度加上书面协议罢了。
眼下威尼斯的商业银行多是私人银行,本身并不具备以权谋私的资格,但大明的银行可是中央直属,属于官方背景,是有本事办坏事的。
“可以考虑加上保险制度一起实行。”
这个提议让朱允炆眼睛一亮。
比如大明前期在各省的省城建立一家银行,而同时由当地的布政使司衙门、皇商分会、锦衣卫所共同出资成立一家负责提供存贷的保险商会。
存款的时候,储户可以为自己这笔储蓄购买一份保险,按储蓄金的比例缴纳保险金,如果这笔储蓄被银行侵吞了,那么则由保险商会全额承担这笔储蓄金的赔付。
而贷款的时候,银行要为自己这笔贷款购买一份风险保险,一旦贷款收不回来,则由保险商会出面没收商人的质押物及追讨欠款。
如果连保险商会都追不回来的话,银行可以将没收的质押物转交给保险商会,而保险商会全额承担这笔贷款的款项。
只要保险商会不愿意自掏腰包,那么每一笔储蓄和信贷活动,他们都要派人查验合同的真伪性,甚至是每隔一段时间派专人去银行审察每一份合同。
虽然这未必能保证每一笔储蓄或者信贷都能做到百分百的公正和无风险性,但已经避免掉了绝大多数可能存在的风险。
“眼下大明的商人赚的都是辛苦钱,也就是依靠走南闯北调查市场,了解需求,而后倒卖货物赚取差价,这种方式的经商,是当年威尼斯商人最喜欢做的事情。”
格里安奇介绍道:“这种方式被称为小规模商业主义或者说小规模商业行为,而如今,卑微的在下到大明之前,亚平宁半岛的商人,特别是内陆城市锡耶纳和佛罗伦萨的商人,不再来回奔波于集市。他们开始坐在账房管理事务并通过合伙人或代理人的形式获得永久的国外代理。
他们的财富更多不再体现在手中拥有多少金币、银币,而是握有多少家银行的有价票券及信贷合同,他们利用这些纸张吞并整合更多的小商贩,让小商贩们跑腿奔波倒卖货物,而他们则跟着银行家们一道开着舞会,顺便与那些美丽的小姐跳舞上床,轻轻松松便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同时,依靠这种商业活动的方式,在亚平宁的经济体系中,短期的商业合作关系开始逐渐被长期商业合作关系所取代,伟大的皇帝陛下,您拥有上帝的智慧和眼光,一定可以看出来,只有这种模式才能建立起更加坚固稳定的经济体。”
在大明缺乏银行家的眼下,这个叫做格里安奇来自普罗旺斯的精明商人,确实是起到了及时雨宋江的作用。
朱允炆生出了爱才之心。
“你的想法朕很欣赏,你先退下吧,朕思考之后会给你一个答复。”
挥退了格里安奇之后,朱允炆坐在椅子中陷入了沉思,而后说道。
“召商部尚书郭资来。”
第317章 大明商业银行构想(下)
接到朱允炆召见的时候,郭资正忙得焦头烂额,虽然他早前久在户部打滚,这两年又接了商部尚书的位子,但对于朱允炆开办银行的指示,他仍然是觉得棘手不已。
向民间吸纳存款和发放贷款?
后者还可以理解,毕竟前几年国家财政吃紧的时候,户部没少从皇商总会那里周转银钱,一借一贷,支付息钱便是。
但面向民间吸纳存款,这事能成?
老百姓能愿意把兜里的钱放进除自己腰包外的任何地方吗。
民间百姓对于管理钱财的习性郭资少年时家境不好那是深有体会,哪怕结余下几十个铜板,父母都恨不得在墙上掏出个窟窿来存放,而后一天起码翻来覆去的查看三遍。
更别说那些喜欢把银子埋进土里的地主了。
这种隐忧和质疑,郭资当着朱允炆的面直接说了出来。
“银行是必须要成立的,没有银行,就不可能存在繁荣的商业行为。”
朱允炆坚定语气:“银行成立的前期,困难一定会有,质疑也一定会有,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朕唯一担心的,便是如何规范我大明的货币体系。”
宝钞因为仿造容易早早就被朱允炆停印,毕竟这东西创造过短短十年贬值数倍的尴尬成绩,老百姓也敢就不认,再不停下来,那些印假钞的就把老百姓的血给吸干了。
而使用现银和铜板,这又牵涉到称量、成分的问题,因为民间有很多的碎银角,有的很掺杂许多其他的金属成分,不是足银,价值上无法与等重的纯银相媲美,购买力上一般都是在商业行为中,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定。
搞银行,就要统一货币。
而一旦统一货币,那么铸币权就将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挂钩。
铸币权天生就属于中央,但是架不住民间有奇人异事窃取啊。
“陛下,要么我们也学习欧罗巴搞金银币种?”
金币、银币加上大明的铜板,倒也勉强算是构建出货币体系。
“你觉得欧罗巴那种货币体系就没有一丁点风险,是完美的了吗?”
一听这话朱允炆就气不打一处来:“朕告诉你,就朕从这群欧罗巴商人那里知道的,眼下欧罗巴市场上最起码流通着上百种硬币!
他们搞的那什么贵族封建,导致中央无法保持铸币权的垄断,许多的地方贵族为了牟取私利,不停的降低货币的成色,结果导致货币系统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贸易受挫。
眼下亚平宁半岛的商人,在面对西欧的商人,甚至要求实物信贷,要土地上那一片片的农作物。”
制造币种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因为老百姓很难知道表面那一层镀银包裹下的内在到底是什么玩意。
而且币种制度最大的威胁就是铸币权的分散,民间商人只要手里有现银,随时都可以偷偷摸摸的开炉造币。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没有被仿造的风险,这种货币体系又有什么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