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一副当场开庭断案的架势。
皇帝是轻松的一副等热闹姿态,周围那些好容易爬起来的山西官员们却恨不得爬到山顶上跳下去,一个个都把可以杀人的目光投向太原知府。
你他娘的防控是怎么做的!
等着吧,今天但凡你命大不死在皇帝手里,大家伙都得合起伙弄死你。
没让朱允炆等的太久,黄福就已经哆里哆嗦的走了回来,在他身后还跟着被扒的只剩下一件里衬的年轻人,在初冬的寒风下瑟瑟发抖。
“草民李进,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喊冤的李进隔着老远就赶忙跪倒地上磕头,口里直呼万岁。
朱允炆解开脖子上的系扣,将绒氅递给身边的双喜:“给他送过去,为安全搜一遍便是,何必扒成这样。”
双喜哎了一声,接过暖和的大氅快步跑过去:“起来吧。”
说着话,便把绒氅搭到了李进的肩头之上。
这番作态,当场便让李进泪如泉涌,连连叩头大呼不敢。
“起来吧,还让朕去搀你不成。”
朱允炆的话让李进不敢耽搁,只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个喊冤的年轻人,朱允炆属实来了兴趣,当了十几年皇帝,这拦驾告御状的狗血桥段,他还真是第一回见。
是地方审断公平,百姓无冤可告吗?
当然不可能。
只不过是地方防控的好,出不来告御状的罢了。
这一点上,朱允炆也从来没有责怪过地方,更不可能说鼓励老百姓来找他这个皇帝告状。
那这个国家早都乱套了。
皇帝天天啥也不干,十二个时辰饭都不吃也忙不过来解决这些家长里短的案子。
“说说吧,冤从何来。”
说这话的时候,朱允炆还着重看了一眼站在李进身旁不远的黄福,温声道:“不要怕,大胆的说,朕能给你办的今天都给你办好,不能给你办的,朕也会让山西当地,给你妥善处理。”
眼下之大明,要是连朱允炆都办不好,那就是把玉皇大帝请下来也没用。
李进谢过,虽然紧张,但还是有条不紊的将喊冤的缘由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这一说可是让朱允炆啼笑皆非,而黄福等山西官员则是如释重负。
不是什么冤假错案,也没有审断不公,破家灭门的人间悲剧。
就连冤案的当事人都不是李进。
他是替他哥们喊得冤。
李进是郭万三手下的矿工,有个小伙伴叫李大宝也是矿工,大家伙都在井底挖煤,其中有一个工友上了岁数,因为井底积水太深,腿脚溃烂,就找到李大宝希望换一下工作的岗位。
李大宝的岗位在矿井的半腰,位置较高,没有积水,所以李大宝当场就慷然同意了。
俩人按说换了岗位干就完了呗,下了工一道还能找地方喝两杯,结果好巧不巧就能出事。
在李大宝岗位上工作的老头被一块碎石绊倒,当场摔下腰坡到了井底,死了。
矿井死人是常事,郭万三手下负责矿井的工头也没说啥,该咋赔咋赔呗。
但老头的家人不愿意了,还跑到县衙把李大宝给告了。
你不给换这个岗位,人能摔死?
县令一听,咂摸着也是个道理哈。
谁在哪个岗位那是安排好的,你说换就给换了,起因在你身上,你不负责任哪行,不过念在李大宝也是出于这个尊老爱幼的美德,所以也就判了李大宝赔偿老头家属十两银子。
李大宝当然满肚子委屈。
老头久在井底,腿脚不便,因泡水而疼痛难忍,如此久持下去必落一个残疾,出于帮助和尊老的美德才慷然把自己的岗位让出去,自己选择跑到井底,涉水工作。
自己一片好心没换来道谢也就罢了,还要为老头的意外死亡负责任?
这上哪里说理去!
李大宝的冤屈没换来啥好结果,最后因为咆哮公堂被打了一顿板子,该赔的十两也一文没少的掏了出来。
这事按理就算到此为止,尘埃落定。
但李大宝的哥们李进可不那么想,这不就趁着成为工人代表的机会,壮着胆子找到朱允炆喊了这么一嗓子冤。
“行了,朕知道了。”
朱允炆还当什么大案呢,结果就一起民事纠纷,介乎于法理与道德之间。
“你说李大宝是出于好心才换的岗位,这事能证明吗?”
“当然。”李进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回皇上的话,我们整个煤井的人都能证明,包括当时在井底的监工都知道此事,平素里工友之间换换岗是常有的事,为的就是能跟相熟好友离得近便些,做工的时候能有个说话的伴,不觉枯燥。”
“能有人证明,那就说明换岗是李大宝出于一片好心,出于尊老和帮老的美德才做的好事。”
朱允炆颔首,看向黄福:“说说,你现在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