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事情原委的黄福也觉得自己从地狱回到了人间,整个人都快虚脱了,闻言连忙振起精神:“李大宝的赔偿银我们布政使司补偿,那个断案的县令撤职查办。”
“不不不。”
熟料朱允炆闻言反而摇起了头:“这反而不对了,县令断案基于法理,咱们觉得李大宝冤是基于道德,这样吧,弘扬传统美德和提倡百姓践行美德,诸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这都是朝廷一贯宣传的。
既然是朝廷宣传的,百姓依从才去做的,出了这种事情,朕这个皇帝和内阁应该来负责,而不应该是断案的县令和践行美德的李大宝来负责。
这十两银子呢,朕出,另外再补偿给李大宝十两银子,至于他那顿板子,是因为咆哮公堂而受,不另予补偿了。
至于那位县令,基于法理而断案,虽不近人情却恪守本分,并无过错,不赏不罚便可。”
说完了这些处理的意见,朱允炆看向李进,温声问道:“如此,你看可好?”
后者哪里还敢有二话,当下便跪地心悦口服的叩首道:“草民代大宝谢陛下天恩。”
“子贡赎胞的典故你们都知道,朕就不多提,朝廷弘扬美德,自然要朝廷来为美德负责,假使都推给百姓自己,将来整个国家就再也没人愿意去践行美德了。”
朱允炆起身直接走上车辕,留下了这句话:“山西政绩斐然,朕这些日子也都看在眼里,此事也算是秉公而断,吏治便算清明,朕很欣慰,通令嘉奖。”
驾辂起,数万大军拱卫着朱允炆离开了,留下一地如蒙大赦般的山西官员。
“藩台大人,这陛下的大氅。”
黄福还在擦汗,身边的近人凑上来嘀咕了一句,前者侧首,便看到李进的肩头还披着那件华贵的绒氅。
羡慕的咂摸了一下嘴巴。
“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既然陛下赏他,那就是他的了,回城。”
一场拦驾告御状的桥段,算是到此为止,落了个皆大欢喜。
第451章 永垂不朽
在回太原的路上,双喜到底还是在车厢内站不住,有些纳闷的开口问道:“皇爷,李大宝的案子上,山西虽说无过但到底也不能说有功,而且山西其他方面也并不出彩,为何还要通令嘉奖呢?”
对于朱允炆在法理和道德两个领域之间的决断,双喜聪慧已经明悟,唯独想不明白朱允炆为什么要嘉奖山西。
“朕也是没辙啊。”
朱允炆摇头苦笑:“李进这一嗓子算是把山西上下的魂都吓没了,朕不替他安抚山西,朕前脚一走黄福他们就得找太原知府的麻烦,那你猜猜太原知府会找谁的麻烦?”
双喜顿时不吭了。
今天这案子固然不大,但影响不小,因为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还是大到灭门抄家的人间悲剧,到了皇帝这里其实都是一样的。
如果摊着山西官员倒霉,恰好赶上朱允炆心情不好,一样可以把山西官员杀个人头滚滚,好比洪武年的杨靖案。
皇帝是不讲道理和律法的,因为皇帝的法权大于一切。
虽然朱允炆不会这么做,但山西的官员心里哪里有底?当时几百号人吓得连魂都没了,那种绝望的等待审判的滋味远比挨上一刀更痛苦,如果朱允炆不安抚他们,他们绝对会搞死防控不利的太原知府。
那后者的气该撒给谁?
只能是李进和李大宝两个告状的‘刁民’。
朱允炆毕竟不能一直待在山西保护他俩。
“朕把自己的大氅留给了李进,又安抚了山西官员,这件事就算是揭了过去,尘埃落定。”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侧卧在软塌上:“总不能为了李进两个人,把山西的官员撤换一遍吧。”
“皇爷圣明。”
双喜捧着杯茶送上去,嘿嘿笑道:“小到此间乡情,大到家国社稷,无不被皇爷处理的圆满通透,这份功力,奴婢这辈子拍马估计都看不懂。”
车辕在并不平稳的道路上往太原折返,颠簸摇晃的时间一久,朱允炆这眼皮子就开始打起了架。
四周的黑暗越来越深,直至整个意志开始沉沦,最后被一道声音唤醒。
“皇爷,咱们到了。”
惊坐起,朱允炆长出了一口气,接过一杯热茶一饮而尽,抬手一抹,才发现自己的额头竟然渗出了不少的汗渍。
摇头苦笑:“朕竟然睡着了。”
双喜看的满眼担忧,接过茶船添上一杯:“皇爷您平素里太过于劳心伤神,为圣躬计,歇段日子才是。”
“是要歇歇了。”
朱允炆起身走到脸盆处擦了一把脸,抬头看向铜镜中的自己:“这几年精力愈发不济,是警兆啊,好在眼下蒸汽机总算是出来了,朕也算是心头去了一块重石。”
自打登基以来,朱允炆每天基本都要工作到子时,天刚亮就爬起来继续工作,如此往复十几年,没猝死都算是老天赏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朕的本钱看来比起爷爷是差远了。”
朱允炆苦笑不已:“爷爷三十年如一日的理政,盛时一日三朝,小到县乡琐事都亲自批示,朝野事无巨细皆一力操持,朕这整日偷懒反而还比不上爷爷,真是惭愧。”
整理好自己的仪容,朱允炆才推开里间的门,慢慢走下车辂。
身后的双喜有心上前搀扶一下,到底是没敢搭这把手。
皇帝才三十多岁,正值盛年,从来没让人搭过手,万一被人看到,风言谣传就该甚嚣尘上了。
“今天再见到来送奏本的官吏你给说一声,除了陕甘退耕和明联的相关事务之外,国内的事,内阁自己拿主意就不要给朕发来了,一应奏本批完交给通政司留档,等朕回去之后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