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疑惑,被召见的许不忌一样疑惑,他跟着内宦走进乾清宫的一路上心里都在思索,但脑海里一大堆大大小小的事走马灯过一遍,也没想明白有哪件事当得紧。
“参见陛下圣躬安。”
进到了乾清宫的暖阁里,许不忌提振精神见礼,耳畔就听到朱允炆的声音。
“阁老来了,快来坐。”
暖阁里面没什么人,就朱允炆和双喜两人,前者坐在案几旁边看书,后者则一个人对着一盘围棋发呆,手里攥着黑白两色子各几枚。
主仆二人倒是谁也不打扰谁,安静的很。
许不忌眼尖,坐下来的时候,看到了朱允炆手里的书。
《史记——孟荀列传》。
看到这个名字,许不忌还愣了一下。
似这般春秋时期,孔孟等先贤的相关书籍和传记皇帝一般是不看的。
抬手拿起案几上的茶壶,许不忌往朱允炆面前的茶碗里添上些许,而后也不见外的给自己倒上一碗,轻声问了句:“陛下唤臣来,可是有指示示下。”
“唔。”
这一边,朱允炆端起杯子喝茶,但也就应了一声,继续自顾自的看书,见此,许不忌便也沉默下来。
等了能有十几分钟,朱允炆才放下书。
“喊你来没别的事,朕前几天听说,阁老你因为最近河北用工的事很不开心,今天还专门开了堂会议此事,所以朕才临时叫了停,把你请过来。”
一听朱允炆说起这事,许不忌马上就来了劲,当下就要开口,却被朱允炆一抬手给摁了下来。
“别管、别问、放任。”
这可让许不忌傻了眼。
不管不问的放任?
以皇帝的智慧,难道看不出来任由资本坐大的危害性吗。
“陛下,资本的贪婪是无穷尽的,他们现在敢将手伸向思想和舆论领域,将来就敢伸向更多不该他们去惦记的地方。”
许不忌虽然一时搞不懂朱允炆的心思,但还是开口拦了一句。
“朕这两年经常听到一些声音,有人想要自由啊,朕就给他们自由。”
“那哪行啊。”许不忌是真有点急了:“自由能是好事吗,无限度的自由只会加剧强权者对弱权者的盘剥以及扩大两个阶层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壁垒,所以一些官员和富商才在这两年大肆鼓吹和宣导追逐自由化,穷人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眼界有限,遭到了这种蛊惑,也跟着摇旗呐喊,殊不知这压根就是一个陷阱。”
“行了,属你聪明。”
朱允炆见状失笑,伸手拍了拍许不忌的小臂,压下后者的激动:“有很多的事是一代人做不完的,朕终究不是真万岁,亦有命数早定。”
说着,朱允炆便将刚才自己看的书递给许不忌:“这种书,卿这些年也很少看了吧。”
许不忌接过笑笑,复又放回到桌面上:“臣洪武年参加科举前倒是经常看,后来臣蒙圣恩录朝为官之后,确实看到少了,陛下日理万机还余闲暇读书温习,实为天下楷模,臣惭愧。”
“朕就问你看了没有,你倒好,又拍朕马屁。”朱允炆哈哈一笑,举杯邀许不忌饮茶:“朕才看完孟子的故事,多少有些感慨罢了。”
叹了口气,继续道:“孟子提出的许多主张,朕其实是很赞同的,还有他那仁者无敌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朕更是赞不绝口。”
细琢磨,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和如今的为人民服务是何等的相像,都是将人民摆在国家的前面,将人民举过头顶。
提出了执政的当权者,更应该要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摆放在心间。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岁月,仍旧被时代证明是正确的。”
朱允炆这句赞叹让许不忌心中大吃一惊。
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打算为孔孟翻案了?
但接下来朱允炆的话又让许不忌松了一口气。
“可惜啊,没有经过实践的思想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而喊口号这种事谁不会呢。”
许不忌这时候便彻底明白朱允炆召自己来的意思了。
有的事如果做不成,那就只是一句口号,做成了才是可以于史书上千年流芳的伟大。
“陛下放心,就快了。”
第622章 上刺刀,准备殉国!
阴沉的天穹,厚重、晦暗的云层似就在人头顶之上一般,让人抬头一看,眼帘之内全是没有边际的灰色铁幕,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这般天象之下的荒凉大地上,是呼啸席卷着的土黄色狂风,卷积着尘土石砾。
若是正面这风沙,慢说睁眼,怕是连呼吸都做不到。
更何况在这环境下,还有着浓郁的,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这里是,伏尔加河畔。
这里是,莫斯科大公国!
金帐汗国的招工法令早就传到了保佳尔和莫斯科,但后者似乎并没有顺从的意思,金帐汗国只好把情况如实的向张辅汇报,而后,一直驻扎在月即别地区的明联军队就踏上了北上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