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为国家修铁路,为什么这些个商人还愿意如此慷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恨不得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商人群体来说,让他们如此大方的豪捐几十上百亿,只因为他们从这一共同发展体中看出了更大、更丰厚的回报。
那就是支持大皇子继位!
大明的国情摆在这里,摆的明明白白。
那就是南强北弱、南富北穷。
江南是大明的国本,是政治、经济不可动摇的重心区域。
北方即使现在拼了命的发展和建设,几十年之内也不可能超越江南。
但是如果国家确实要发展北方,早晚还是会有持平和超过的一天。
眼下,江南的官商自然没有人愿意看到那一天。
他们要大力发展,要拿出一份成绩,还要拿出一份支持大皇子的决心。
用这份成绩来保朱文奎做太子,而后等着将来前者投桃报李的那一天。
只要朱文奎能坐上奉天殿里那张金椅,首都重新迁回南京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只因为这一波,朱文奎在江南的行为收获了大家伙所有的好感以及信赖。
大皇子,是站在他们这一边,是保护他们利益的。
如果按照历史长河其特有的规则来言,官、商就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是一个国家的主干力量。
而往往得到这一波国家主流阶级认可的人,几乎做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也恰恰是杨士奇一眼看透,认定朱文奎会做储君的原因所在。
谁打击工会、农会,谁就可以收割这一波官商的忠诚。
如果朱允炆不打算安排朱文奎做储君,完全没必要派后者来江南搞所谓的调研工作。
深谙政治甚深的杨士奇还是选择了下注朱文奎,不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儿子杨稷。
他的投注是得到丰厚回报的。
朱文奎从江南回转北京之后,一纸明诏就发到了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长子文奎,为皇后所出,宗室首嗣,天资粹美,品格贵重,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正位东宫,明诏天下!
而后,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就调任南京出任南京知府!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作为嫡长子的朱文奎,就这么像是踩着棉花般,晕晕乎乎的进了文华殿,坐在了内阁的上首,俯瞰百官朝堂。
这一天,是皇明四十五年七月初十!
第645章 支线——巡西北
入了秋的深宫有些萧瑟,主要可能还是因为这里少了灵魂。
朱允炆摆了圣驾,要离开北京去陕甘巡视黄河,顺道看看西北铁路的修建工作以及在河西走廊典阅西北战区以及三部漠庭的军容。
别管这些年朱允炆这位皇帝多么没有存在感,但没有了朱允炆的皇宫乃及整个朝廷和北京城,都在圣驾离开的那一刻,恍若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尤其是刚刚正位的太子朱文奎。
他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监国’权力。
内阁诸事不决取与太子。
这一刻,朱文奎成为了短暂的,大明实质意义上的一号领导人。
即使是内阁首辅的许不忌,也需要在一众大事上,先向朱文奎进行汇报,内阁的所有决议必须报到朱文奎的案前由后者进行审阅。
但朱文奎的内心还是很慌,还是没底。
曾经做梦才敢想像的日子等终于来到的时候,朱文奎才发现,现实永远没有想象的那般更令人痴迷沉醉。
这个国家太大了,大到超出了朱文奎的认知。
青史上那些空泛的文字记载下的历朝历代与今日之大明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终开元盛世一代,大唐一朝已不及闽浙两省。”
如果不是坐进了文华殿,不是看到了通政司抄录下的各部会要,朱文奎从没有想过他的大明朝,已经强大到了如此地步。
自家老爹给他留下的这个王朝,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后,已经繁荣富庶到了这般田地。
四个五年计划,硬生生让大明这个国家创造了奇迹。
明联数之不尽的恐怖资源和充沛人力,更是将大明一国喂的膘肥体壮。
老大帝国和超级强国。
该如何接手自己父皇离京后留下的国家政务,如何以独裁掌权者的目光来审视这国家乃至整个天地世界,成为眼下朱文奎最大的困难。
后者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朱允炆给他准备的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