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观礼之人,原本不少只是来走个过场,但此时许多人脸色相比之前已经郑重了许多,毕竟李易的话实在是有煽动性。
李易对着天上拱了拱手,道:“幸得上苍垂青,易先斩华雄,后诛董卓,于是,易欢喜非常,以为大功告成,天下百姓至此就可安居乐业,便向天子请辞,希望重归山林,做个逍遥自在之人,但陛下盛情挽留,易无法推辞,只能厚颜暂居南阳太守之位。”
“易自知才能不足,不敢有片刻懈怠,幸得有诸多贤才相助,这才使得南阳逐渐安定,只待今年秋收之后,南阳百姓再不会有饥饿之忧。”
“可是!”
李易一握拳,忽然加重了语气,道:“南阳虽然安定,可天下却不安宁,自董卓之后,长安洛阳之地,百姓生计依然苦不堪言,河北之地,战事连连,据说十室有九室为空,至于中原,同样苦不堪言,如今宛城附近,就有许多百姓是从北方逃难而来。”
“诸位,明明国贼已除,但天下百姓困苦依旧,谁能告诉李某,这是为何!”
李易的这一声发问几乎是吼出来的,仿佛带着不甘,激愤,又好像蕴含着无奈,悲凉,让在场许多人,也不禁顺着李易的思路低头沉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场中人虽然多是世家,算不上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君王社稷尚且以民为本,这些世家又岂能例外?
虽然世家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只要世家们的脑子里没坑,他们肯定也希望天下是太平的,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之前的黄巾就是例子,那时倒霉的世家有多少?
当然,在场也有一些聪明人,并不会简单的被李易的三言两语带动,他们关注的不是李易的话,而是李易本身,思考李易为何要说这些话?
李易停顿了几个呼吸的功夫,下面一片静悄悄,不管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还是说,压根就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全都没人出声。
“呼”
李易吐出口气,缓缓道:“看来,诸位是不知道了,呵呵,其实,李某也不知道。”
有个别神经粗大的人这时发出了笑声,但很快就被临近的相熟之人给按下。
台上李易也笑了一声,不过却是苦笑。
“易思虑良久,想救万民于水火,直到偶然得见张机,华佗两位神医,方才有所领悟。”
“今日这里多是南阳人,对张机自然熟悉,李某也多说,至于华神医,诸位可能略有生疏,但其医术却是不再张机之下,早先襄阳蔡军师重伤垂危,遍请荆州医师无人能救,最后是华神医妙手回春,这才让蔡军师康复如初!”
李易身后不远的华佗走出来一步,向众人行了一礼,算是露了个脸,李易轻轻点头,继续道:“当时易认为,医者既然可以救死扶伤,世上若有千万医者,岂不是可叫百姓今后再不受那病痛之苦?”
李易抬手往那两位神医方向一指,道:“所以,易便请求两位神医今后抛却门户之见,广收弟子传授医道,造福苍生,易所请冒昧,但两位神医度量亦非常人,得知易所求并非是为私利,而是为百姓生计,便欣然应允,且拿出全部积蓄,用以修建学堂。”
“如今,两位神医已经编撰医术七策,坐下弟子三百余人,今日书院开山之后,还会收纳更多弟子,等将来弟子学成再传弟子,千万医者造福天下,两位神医之名定可流芳百世!”
说到这里,李易转身退后一步,道:“两位先生功德无量,请受易一拜!”
李易说罢,便向两位神医行礼,而在一旁不远,还有百十号白袍少年人,都是两个神医的弟子,也跟着向两人行礼,口中颂道:“请师尊受弟子一拜!”
至于世家那边,短暂沉默后也有了动静。
虽然如今医师地位一般,可那主要还是因为医师本身水平问题导致的,而张机与华佗两人在医术方面不存在问题,这样的人只要广收弟子,肯定是要惠及世人的,于是,不少世家之人也纷纷躬身向两位神医行礼。
张机与华佗赶忙回礼,然后张机上前一步,向李易一揖到底,道:“襄侯褒奖,张机惭愧。”
“张机作为医者,半生行医,因为曾经救活一些性命,时常以此自满,直到见到襄侯,听闻襄侯那造福天下之言,方才知道何为胸怀仁厚,更对过往自满惭愧万分,所以,将来医道若能广传天下,功劳全在襄侯,还请襄侯受我等医者一拜!”
张机说罢,带着华佗以及那一群学生,呼啦啦的又向李易拜了下去。
李易做惭愧状,上前将两人扶了起来,心中却是给张机点赞,张机刚才说话的时候眼泪都流了下来,也不知道是真情流露,还是装给众人看的。
显然,之前双方的话,固然是在称赞张机与华佗,可归根究底,还是在给李易自身造势加分,也是为他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李易安抚了张机华佗,重新回到广场中央,脸上的微笑渐渐散去,转为叹息,然后道:“易得两位神医相助后,心中欢喜,直到有一日遇到蔡中郎,蔡中郎见我面有喜色,问我为何,我坦言相告,然后蔡中郎又问我,人有疾,医者可医,然而国有疾,何以医?”
广场上顿时就是一阵窃窃私语之声,李易的这个话题一下放的太大了。
在场之人说起来多是世家大族,但实际上就是一些中小地主,平日里眼光多局限在一城,一郡,了不得一州之内,除了个别怀揣大抱负的,有几人会天天把国家挂在嘴边?
现在李易忽然表示国家有病,需要医治,对众人来说,这个命题实在大了点,也远了点
停顿片刻,李易抬手压了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继续道:“这个问题,易思索良久,最先以为兵戈锋利,可医国家,然而河北公孙瓒与袁绍,麾下皆是天下最为精锐之士,可结果如何,厮杀一年有余,不知多少百姓家园沦为焦土”
“易又想,孔孟之道可救国家,然蔡中郎却又说,荆州刘使君乃天下儒学楷模,然江夏如何?”
不远处的蔡邕的脸一下就黑了,暗骂自己这个便宜女婿无耻,这番话竟然没事先给他通个气。
李易尽管没回头,却也知道蔡邕肯定不高兴,但他也是没办法,他开书院可不是给儒家传道的,所以,李易必须要提出质疑,只是他直接去质疑的话,肯定会有人反驳,以李易的文学功底,肯定呵呵,所以,李易干脆就把蔡邕这位大儒,还有刘表那个反面教材拿出来,有这俩人在前面挡着,除非是论语读傻了的一根筋,谁来找李易理论?
在场又有不少人小声讨论着,间或夹杂着几声笑声,这次倒是没人阻止,毕竟李易拿刘表说事,确实有点“意思”。
“唉。”
李易仰天长叹,唏嘘道:“易才学浅薄,始终不能找到医国之道,但易却不灰心,易觉得,之所以求之不得,是因为易一人之力太过弱小,倘若能够网罗天下贤才,众人集思广益,难道还不能寻找医国之道?”
“所以,易到南阳之后,便立即命人建设书院,且抛弃旧制,在书院设立诸多学堂,如文、法、兵、农、医等等一共近十类目,而且将来还会更多学科,为的就是汇聚天下英才于此,教授英才于此,以众人智慧,寻找那医国之道!”
第393章 庞德公献宝
听了李易的宣言,广场中再次发出了一阵更大声的议论。
天下有着许多的书院,有名望的人,没事也喜欢开书院,不管是对名声,还是对民风教化,都有好处。
比如刘表,他刚在荆州站稳,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建书院。
可是,那些书院都是做学问的,讲的基本都是儒家学说,像李易这种什么都教的,可以说是天下头一号,自然是打破了众人的心中的常规。
也亏得李易之前铺垫做的足,另外将忠义军拉出来镇场子,不然此时说不得真会有人跳出来给他拆台。
当然,没人明着拆台,私下里肯定会有人对李易报以敌视,但李易不在意,他要做的是兼容并包,像那些脑子已经生锈的人白给他打工他也不要。
就在众人正讨论的热切,李易转身,缓步向着书院的正厅方向走去,在正厅门口,有着四根丈余高的石柱,皆被被红绸遮挡,李易走到第一根石柱旁,回头大声说道:“李某开设书院,乃是为国为民,并非私利,所以,为了将来学子不忘初心,易在这里留了四句话,希望后来者可以铭记在心,用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