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是个很为下属着想的人,便没有逼迫蒯良,而是向众人问道:“诸位以为,哪里可做开府之地?”
众人原本兴致都是很高的,毕竟这是一桩大事,弄不好李易打下天下之后,就可能会在这地方定都,能参与其中,他们都是很乐意的,但当真做选择的时候,一个个却是都犹豫了,这其中牵扯的东西太多了,真不是看看地图就能决定的。
所有人中,也就是李易想的最少,他见场面忽然变得安静,那些平日里的智谋之士一个个凝眉沉思,感觉有些沉闷,便主动问道:“军师可有高见?”
蒯越摇头道:“属下对兖州知悉也是有限,此事还需得仔细想想。”
李易左看右看,忽然发现他的老班底还真没对兖州熟悉的,非要说的话,也就是新来的魏续郝萌几个了。
于是李易便看向魏续,问道:“魏将军久在兖州,不知有何看法?”
魏续暗道一声苦也,这么大的事情他一个新来的,还是武夫,哪敢说什么高见,不过心里却也有几分欢喜,因为李易这态度显然是把他们当自己人了。
魏续起身对李易行了一礼,一边想一边说道:“末将驽钝,不敢妄言大事,不过自昌邑以东,山阳、任城、东平等地饱受战事摧残,城池多有破败,难与主公威望相衬,倒是陈留,济阴等地还有些城池不差,只是具体选择末将是个粗人,实在不敢妄言。”
李易洒然笑道:“魏将军不是粗人,而是个实在人,说的也都是实在话。”
第691章 提前腾地方
李易对魏续的称赞虽然有着玩笑的成分,却让魏续等原兖州吕布一系的将领非常开心,这些人虽然加入了李易的麾下,李易也承诺,从将军到士兵,给他们完全自己人的待遇,但想要真正的融入李易权利核心集团,还是需要时间与机会的,而李易,显然是在主动给他们制造机会。
魏续坐下之后,李易发现还是没有人主动发言,他只能自己在地图上找,然后李易就盯上了刚刚被蒯良作为假设的东阿,因为这里距离黄河很近,是真正的朝发夕至,能给袁绍带来最大的压力。
李易对东阿动了心,神色中并没有掩饰,在场多的是人精,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想法,然后表情就不好了。
正如蒯良所言,东阿逼近黄河,能对袁绍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同样是这个道理,东阿可以让黄忠这样的前线大将驻扎,却不适合作为李易的大本营。
不管是从地理,还是军事上都是非常糟糕的选择。
蒯良已经有些后悔拿东阿出来举例了,但他也不能太直白的说其中缺点,那未免让李易脸上不好看,犹豫了一下,道:“此事干系甚大,匆忙决定,难免会有不妥之处,属下建议主公先放出消息,今后将大将军府设在兖州,用于鼓励迁民,至于具体落在何处,可先派遣官员出巡查看,然后再做定夺,如何?”
李易一听,顿觉蒯良说的有道理,便道:“如此也好,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兖州战事刚刚停歇,百姓思定,此事无论最终定在何处,必须将花费考虑在其中,不能太过劳民伤财,须知百姓不易,我等若是再不体恤民力,百姓生路何在?”
李易的语气很郑重,甚至还带着一些警告的意味,因为他是真的怕下面这帮人“胡来”。
早在荆州的时候,就有许多人让他扩建,或者新建府邸,以此彰显威严,但李易对此兴致缺缺,在李易心理,能彰显威严的是手中刀枪,而不是房子,除非能在古代搞出一栋摩天大楼来。
但李易的部下们,或者说古人却不那么想,就连蒯越,荀攸,甚至是蔡邕等人都劝过他这件事,但每次都被李易给推掉了。
所以李易才会刻意叮嘱,免得一转眼这帮人给他搞出个大工程出来。
蒯良等人无奈对视一眼,然后齐声道:“主公仁慈!”
李易想的没错,这些人原本确实是有打算大搞建设的,但李易太过“警惕”,这件事也只能之后再说了。
众人行礼之后,荀攸轻咳了一声,说道:“主公,平时爱惜民力自然是好的,可现在兖州数十万百姓衣食都无着落,全靠赈济,这民力若是太过吝惜,却也不见得是好事啊。”
李易知道荀攸是不死心,便道:“这个道理我自然是晓得的,就依照我初入南阳时那般,以工代赈,安排些事情给百姓做,总之不能让百姓不劳而获,否则就不是救民,而是害民了。”
荀攸听李易语气,感觉李易应该早就另有打算,问道:“主公莫不是准备发动民夫修葺城墙?”
李易摇摇头,道:“城池虽然重要,却不必着急,暂时能用便好,而且修葺城墙除粮食外,其他方面的开销也是一笔大数目,荆州虽然能够支撑,但现在将钱用在这方面,却是有些不划算,毕竟以如今形势,天下谁敢进我腹地?”
众人不由会心一笑,没有人觉得李易是在说大话,李易对于下面的掌控力本来就很强,在经历了荆州的“神迹”之后,更是再上层楼,于是,地方上对李易不满的人或许有,但敢于跳出来作乱的,却是一个也无。
李易继续说道:“既要让百姓动起来,又要少花冤枉钱,最后还能有实惠,我觉得无非就是两件事,开荒屯田和修路,开荒屯田自不用多说,依照荆州便好,而修路这件事,我是打算在定下地方之后,先修一条链接襄阳与兖州的大路,方便两地车马行走,万一出现军情,也能缩短兵马调度时间,如何?”
荀攸想了想,道:“属下以为可行。”
李易微微颔首,继续道:“不满诸位,那条路只是开始,今后只要钱粮足够,不影响耕种,道路就不断的修下去,从这里到东阿,从这里到虎牢,甚至最后,村镇之间也需要有道路连通,或许有人对此还不太理解,但我要说,修路不仅仅是战事需要,更是民生需要,等到天下大定,这便是国策!”
李易说罢,便开始观察众人的表情,想知道他们对此事的看法,然而让李易意外的是,几乎无人抵触,而蒯越等几个智谋之士更是第一时间便附和道:“主公高瞻远瞩!”
然后其他人也纷纷躬身领命,无一辩驳。
李易先是诧异,但很快就明白了众人耳朵心思。
作为穿越者,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自然深埋李易心中,但这个道理古人同样明白,只是修路官府要花钱,动员百姓,而百姓又没有直接获利,会心生抵触,最后一件好事很容易就会变成坏事。
但李易舍得花钱雇百姓做事,这直接从根本上避免了百姓的抵触,而且李易又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人,甚至他还特别反感搞大工程,所以,李易主导修路的话,是真的能够利国利民的。
见修路的事情无人反对,李易心情大好,而且到了这里,主要的事情也就谈了差不多了,李易便琢磨着就开府的事情再聊一聊,但这时许褚忽的从外面进来,一脸喜色的对着李易抱拳道:“主公,斥候抓住了一个信使,是袁绍的人。”
“哦?”
李易应了一声,并无多少意外之色,抓个奸细而已,很正常,倒是许褚那高兴的样子让他有些奇怪,问道:“仲康因何欢喜,难道那信使身份特殊,是条大鱼不成?”
这一问,其他人心中也有了几分好奇,特别是典韦,干脆直接问道:“难道是那不怕死的许攸又来了?”
众人顿时失笑,许褚摇头道:“那倒不是,这个信使身份寻常,查问之后得知,他是被袁绍派去联系益州刘璋的,袁绍要请刘璋出兵袭击荆州。”
闻言,李易脸色微变,虽然李易不太瞧得上益州的战力,不将其放在眼中,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易断定益州不会出兵,要是刘璋真的动了手,也是个小麻烦。
然而,许褚脸上笑容却是更甚,继续道:“袁绍叫那人联系刘璋,只是这人刚刚走到中途,就听说了主公在兖州大胜,曹操逃遁,于是他自忖继续联系刘璋,只会让刘璋惊惧,让袁绍脸上无关,增长主公威风,于是就自作主张中途折返,然后被巡逻的兄弟们给捉住了。”
众人闻言一呆,旋即就是轰然大笑,甚至许多人都觉得可惜,这信使要是先联系上刘璋,然后再得知兖州战事的消息,刘璋的表情一定非常精彩。
蒯越似乎是诚心要给袁绍添堵,建议道:“主公,属下以为袁绍使者辛苦奔波很是不易,不如送些盘缠,放他归去,想来袁绍能见到他,也是极为欢喜的。”
李易暗道了一声蔫坏,然后补充道:“这还不够,子敬,你去安排一下,将这件事散布出去,就说袁绍要联合刘璋害我性命,然后再为我书信两封,一封给刘璋,带些礼物,就说我信得过他的为人,再写一封给袁绍,让他对这件事给个解释,否则李某人为保性命,只能尽起荆扬五十万兵马,与他在黄河分个高下!”
李易刚开始的语气还算是调侃居多,有点故意恶习人的意思,但到了最后,却也变得杀气腾腾,让众人都下意识的收敛了脸上的笑意。
鲁肃连连点头,记下李易的话,最后小心问道:“主公是要以此为借口干涉青州,甚至对袁谭下手?”
李易笑道:“一半一半吧,动一动青州是肯定的,袁谭杀之无益,主要还是激一激袁绍,看袁绍是一怒之下出兵增援青州,还是心惊胆颤,然后壮士断腕,果断撤回青州兵马,亦或者,袁绍犹豫不决,无所作为,总之,袁绍若派人过黄河,来多少我灭他多少,若是袁绍无所作为,呵呵,失了锋芒,怕是连公孙瓒都拿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