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104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第二天,李易以大将军的名义下令,任命蒯良为兖州刺史,黄忠节制豫州兖州兵马,至此,李易正式接管兖州军政。
原兖州高官,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尽数下野,不过张邈与张超例外,张邈继续担任陈留太守,张超明面上暂时不错安排,不过暗中已被李易送往徐州,准备接替陈登职务。
与此同时,李易那三道涉及民生的政令也正式下达。
因为距离缘故,兖州的诸多县城不能及时知道这个消息,但在昌邑,之用了不到半天的消息就传遍全程,然后数千百姓自发来到李易的行辕外,拜谢李易的仁政。
这年代的老百姓没几个认识字的,化水平极低,说他们愚昧都不为过,可是,这却不代表老百姓不知好坏,他们全都看到了,李易的三道政令,免赋税、禁酒、限制粮价,无一不是在为他们这些兖州最底层的苦哈哈们考虑。
早些的时候,李易虽然名满天下,但总是有些人不信的,特别是在曹操的有意引导之下,兖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李易其实是个表里不一,大奸似忠的恶人,但现在李易的这三道政令面前,作为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哪怕是之前说过李易坏话的,也迅速转变了态度,开始将李易视作再生父母。
自发来到李易行辕外感谢李易的百姓中,上百人喜极而泣,之前吕布与曹操的不断厮杀,让无数百姓过得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每一次打仗,都有不知道多少的百姓枉死,直到李易的出现,才终于让人们看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行辕外出现的百姓,是李易计划之外的事情,李易最初只是让蒯良去面见百姓,劝百姓回家,但百姓却不肯离去,反而越聚越多,直到李易亲自出面劝慰,几千百姓这才在千恩万谢之后缓缓散去。
然而之后的几天里,还是不断有百姓来到李易的行辕外拜谢,直到李易带领大军离开昌邑,这一现象方才终止。
其实按照原计划,李易还应该在昌邑多停留几天的,但是,看到了百姓的反应之后,李易知道彻底掌握兖州民心已是定局,所以,后面的事情自然就可以提前进行了。
与意气风发的李易不同,徐州陶谦最近却是食物下咽,夜不能寐,因为中原局势变化实在太快,本就叫他忧心忡忡,但更加让陶谦承受不起的是,徐州的天竟然也变了。
起初,李易挥兵北上,陶谦就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妙的味道,特别是李易竟然放着兖州不管,反而先行出兵豫州,这实在叫陶谦不得不警惕。
陶谦召集徐州武议事,商讨对此事的看法,然而他麾下除了孙乾支持出兵帮助豫州之外,其他武皆认为此事与徐州无关,徐州不应干预,且李易兵马精锐,本身又与徐州有恩,徐州若是插手其中,岂不是恩将仇报,被世人唾骂?
陶谦虽然心中觉得不妥,但众意难违,只能默默关注着李易那边的动向。
然后,陶谦就看到,李易势如破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拿下了豫州,孔融刘繇更是战败身死。
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陶谦惊得揪掉了一大把胡子,然而,更让陶谦震惊的还在后面,曾经不可一世,将徐州打得跟三孙子一样的曹操,在李易杀上兖州之后,一开始是未战先怯,直接跑得没影,后来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回来与李易交战,却是一败涂地,两万多兵马全军覆没,无数大将谋士阵亡,曹操仅以身免,然后那个与曹操拼了许久的吕布直接不战而降。
这让陶谦在惊惧之余,也对李易的兵马战力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不过,真正让陶谦乱了方寸的却是之后传来的,李易自立为大将军的消息。
作为一辈子都在官场上打滚的陶谦自然看得明白,李易这是铁了心想要造反,而且李易下一个目标就是徐州,于是陶谦一咬牙,决定为大汉尽忠,当即开始着召集部下,然而,他等了半晌也不见人来,几次打听方才知道,那几个将军竟然带着家眷住进了军营,问其缘由,居然是陈登糜竺奉大将军军令北上,准备进驻郯县,他们要给人家提前腾出地方。
第692章 各方动态
今天,陶谦抱着最后努力一下的心态,再一次派出信使,动之以大义,晓之以利弊,再次劝说曹豹等武将不要自误,然而,一众信使却是再度无功而返,甚至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还响应他号令的城内官员,也开始称病不见,最终,偌大的州牧府大堂上,竟然只剩下区区三人,陶谦本人,孙乾,还有陶谦的长子陶商。
因为李易早先对徐州的援助,原本应该病故的陶谦多活了两年,但也同样因为李易的缘故,近来陶谦的身体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病症,但整体情况却是越发的糟糕了,此时陶谦面对孙乾和陶商,竟然连坐直都办不到,只能佝偻着靠着后面的软塌,看得孙乾与陶商两人一阵心酸。
不甘心,又等了片刻,陶谦知道,肯定不会有人来了,陶谦忍不住苦叹了一声,声音中带着无限落寞与疲惫,然后看向自己的大儿子,但只是短暂停留,却又把目光放在了孙乾的身上。
“公祐?”
陶谦轻轻唤了一声,孙乾赶忙应道:“使君有何吩咐?”
陶谦看了一会,这才问道:“公祐为何还在这里?”
孙乾还没回话,另一边坐着的陶商就慌忙抬起头来,看着陶谦,一脸的着急,欲言又止。
瞧见儿子这沉不住气的模样,陶谦心里就是一阵发堵,他就不明白了,自己儿子怎么能够这么蠢,这么没城府,但凡他稍稍有些出息,自己也能为他铺路,结果却是烂泥扶不上墙。
强忍着教训儿子的冲动,陶谦继续看向孙乾。
孙乾没有虚伪的说什么大义,或者对陶谦表忠心,而是直言道:“李易行事太过不择手段,非是君子,曹豹陈登等人畏其权势,故而依附,但乾虽不才,今生却只愿侍奉君子。”
孙乾说罢,旁边陶商的脸色顿时缓和,他方才担心的是孙乾这个最后留下的忠臣也离他父亲而去,那他父亲就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了。
而现在孙乾表明不愿与李易同流合污,还赞他父亲是君子,这结果显然还算不错。
然而,陶谦的下一句话就让陶商懵了。
“刘备?”
陶谦试探问道。
孙乾没出声,只是轻轻点头,算是默认了这一点。
“唉。”
陶谦叹了口气,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早在李易支援徐州的时候,他就发现孙乾与刘备走得比较近,为此还特意提点过孙乾,不要和刘备走太紧,免得得罪了李易,但孙乾却是我行我素,陶谦对此很是不满,慢慢的,孙乾就被排挤到了徐州决策圈的外围。
结果到了现在,陶谦能使唤动的,也就是孙乾这个外围成员,而且人家还不是忠于他,而是因为与李易不对付,这当真是让陶谦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他敢觉自己太失败了,摸爬滚打一辈子,最后连个能用的人都没有。
一旁陶商听着陶谦与陈登的对话,有些迷茫,莫名其妙的怎么就和刘备扯上了关系,有心问问原因,不过总算他还没傻到家,虽然问号已经写在了脸上,但终究忍住了没开口。
陶谦轻轻晃了晃脑袋,尽量不顾想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又问道:“糜竺陈登即将入城,不日李易也将达到,如此徐州必然落入李易之手,公祐可有办法教我?”
孙乾抿了抿嘴,缓缓道:“或战或降,战则使君现在就要发动全城青壮,与李易玉石俱焚,降”
孙乾正要继续说,一旁的陶商却是忽然惊慌叫道:“不可!”
陶谦眯眼看向自己的大儿子,目光中透着怒意,别看陶谦年纪大了,但父亲的威严却是丝毫不少,陶商头皮一阵发麻,赶忙低头不语。
孙乾看到陶商这模样,他都有些替陶谦感觉可怜,虽然陶谦在这乱世的夹缝中过的并不风光,但怎么说也是一时的大人物,可他的儿子却是太过不成器了,不成,武不就,没胆,没量,没城府,这次李易的兵锋还没到徐州,徐州的武就毫不犹豫的倒向了李易,其中未免没有陶谦后继无人的缘故。
孙乾恍惚了一下,莫名又想到了刘备,不过很快他就轻轻摇头,然后继续之前的话题道:“还有,便是降了,使君与李易非是仇敌,只要使君愿降,李易必然不会为难使君,更会善待两位公子,而且,李易虽然行事手段有些阴暗,但对百姓确实不差,之后徐州百姓也能得到李易的护佑”
语气转低,稍稍沉默了一会,孙乾又补充道:“战,失人失地,使君可青史留名,降,人地皆能保全,只是后人如何评说使君,就不得而知了。”
“唉。”
陶谦闭上了眼睛,孙乾说的这些,他又何尝不明白,只是,做了一辈子汉臣的他,临老了却让他面对这样的选择,真的是太难了。
在儿子殷切的注视下,陶谦始终也没能做出决定,反而再度向陈登问道:“公祐既然不欲为李易效力,此时大可放下官印,拂袖离去,想来李易之后也不会刻意为难,但公祐又是为何滞留在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