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骁将

第615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最东面的过口,为三个通口中最为宽阔的一个,由南北相隔的山体间距在二十里以上,纵深达到这个距离也是少见了那通口当面自然也不会短。中间第二个通口距离最东边的有五里之遥,较之东面的老大哥规模是逊色了很多;最险要易守的是最西面的通口,两山夹一道,险要难行之极。
如果说刘宪有十万兵马的话,他会把五千人部署在最西面,中间通道部署一万五千人人,八万主力则全部集中在东侧,这样他还依旧会不放心。
没有成规模的建筑群,在赤木口这个地方,步军委实是难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优势骑兵群的冲击。
好在刘宪手中有三千元戎弩兵,这种战争杀器,对于初次见面的鲜卑人而言,注定是一场悲剧。
刘宪的大营就是驻扎在东侧的通口中央,他将会在三日之后迎来他的第二批兵马,也是最后一批兵马——三万步骑。
扣除看押鲜卑人的三千兵马外,刘宪总共有四万七千人来打这一仗。
五万人马,这已经是凉州部刘备军所能抽调出的最多兵力了。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地盘和战略要地去守,而且说起来的凉州十万兵马,可里面的一些降兵委实是不成器,一股脑的送到前线,非但不会增加刘宪手头的战力,反倒还会在战事中搞得一团糟。
这些不成器的士兵只能作为守土的郡国兵来使唤,让把他们拉上战场,难度实在是大了些。而且凉州刘备军中还有大批量的胡兵——窦茂、杨千万、阿贵、朴胡等,人马相加总兵力超过两万三千人,扣除去年厮杀后的折损外,兵力还有一万五千上下。
这些兵马与从南蛮南招来的无当飞军相比,差的不可以道里计。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因为部族归属的原因,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整编集训,在刘备军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为了照顾阿贵、杨千万等人的情绪,刘宪、庞统等也不能强行剥夺掉他们的指挥权,如此得不到整编训练,这些胡兵虽然编入刘备军已经半年多了,也历经了数次大战,却始终得不到战力上的升华。并且不能排除,伤亡太大或是战局不利时,他们弃战而逃的可能。
再加上言语也有不通,作为郡国兵不合格,作为野战兵同样不合格,至少相同的人数,战力上不能把他们与刘备军等平相看。
刘宪此次麾下的五万兵马,其中就包括了阿贵的四千人,杨千万的四千人以及朴胡的两千军。
第四卷征伐天下三百一十四章调兵遣将,捉襟见肘
三百一十四章调兵遣将,捉襟见肘
向宠,向朗胞弟之子。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军,称之曰能,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对于蜀汉政权中后期的这位栋梁之臣,刘宪隐约还记着的有两个事例,一是在刘备夷陵兵败的时候,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数十万川蜀精锐为之尽丧,败兵多如乱麻,涌如潮水,而向宠所部则是退回白帝城的残军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营,其部实力依在。
乱军之中,那般错乱复杂的局面下,向宠依旧能够掌控部队,既能在东吴大军的追袭下且战且退,做到军心不动,阵脚不乱;也能在乱兵、溃军如潮中。保持己军的阵容严整,不被己方败兵所累。
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名将之姿。
但可惜的是,人无完人。向宠治军虽然厉害,可自身的武艺却是上不了档次,论手上功夫比之雷铜、吴班之流还要差上一筹。那让刘宪至今依旧有印象的第二件事就是他自身的死。
记得是在刘禅中期,汉嘉一带少数民族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局面本是大好,可他自身却在混战中身亡。以至于一代将才掉落在南蛮荒野之地!
因为向宠自身武力的原因,再加年纪尚小,刘宪不敢轻易把他放在前线,多是留守大营或是引兵布置在第二线摇旗呐喊,打一打顺风仗。
可现在几年过去了,在这样安排不免就有些不合适了。再加几年的磨砺之后,向宠在调兵运筹方面,表现极为突出,再放在后面却也显得浪费。刘宪一直在找机会把他推出去,毕竟当年与向宠同期的王平、马忠、张嶷、宗预四人在西北和上庸战场上都已经崭露头角,声名初现了。而那时候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向宠反倒还籍籍无名。
“向宠、刑茂、韩德。”刘宪一个字一个字叫出三人的姓名来,“尔等听令——”
“本将命你三人率步军七千,元戎弩兵五百,于大营前十五里处按营筑寨。”拔出一支军令,捏在手中。刘宪双目精光闪烁,“都给我听好了,未有军令,胆敢有后退者。立斩无赦。”
“末将领命。”向宠以下,三人同声应喝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