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

第41章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朱氏记载的陶夫人即沈性仁,“少年似昔”,当是指已近中年的沈氏美貌风采均不减当年,仍是妙龄春色,甜怡透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俗世比喻。从这句颇为含蓄的隐语中可窥知沈性仁当年夺人心魄的高雅气质和朱自清内心艳羡动情的波光流影。
一切都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般悄然流逝。抗战爆发后,沈性仁随陶孟和开始了流亡生活。几年的战乱与生活困苦,使她的身体受到巨大耗损,生命在磨难中一点点走向消亡。自从社会科学研究所由昆明迁到李庄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如德国人王安娜博士曾说过重庆一带的环境一样,由于川南一带含硫量很高的煤块烧出来的煤烟混在一起成了烟雾,而这些弥漫着硫黄味的浓烟整日徘徊于李庄及周边地区上空不散,与林徽因的遭遇几乎相同,沈性仁也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且日甚一日,几度卧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设法为其医治,但鉴于李庄缺医少药的现状,陶氏本人甚至同济大学道业高深的医学教授都深感无能为力,只有看着俏丽文静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了1942年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织一个考察团去西北各地旅行,并有在兰州设点的打算。陶孟和闻讯,找到连襟钱昌照,让沈性仁顺便搭车去兰州治病。当时沈怡正在兰州,而陶孟和也正进行社科所兰州分所的筹备,他认为自己或许很快就能率部分人奔赴兰州,所以让夫人先走一步在其弟处落脚治病。在陶、沈夫妇看来,西北空气比李庄清爽得多,对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处,加上兰州城的医疗条件更是李庄没法相比的,因而沈性仁毅然奔赴西北而去。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去竟成永诀。1943年1月21日,沈性仁在兰州撒手归天。
注释
[1]1900年12月9日,李约瑟于生于伦敦南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年14岁的李约瑟被送到爱尔兰诺普顿郡昂德尔公学学习。在这所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学里,李约瑟受W.F.桑德森校长的影响,逐渐培养起对科技、历史等方面的浓厚兴趣。桑德森对李约瑟的一些谆谆教导,如“思考问题要有广阔的视野”、“如果你能找到焕发起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那么你就能把它干好”等,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李约瑟说:“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研究课题,我想就是“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最好实例了。通过李约瑟的自述,可以看出,爱尔兰当是他日后走上科学道路的发源地(参见《李约瑟画传》王钱国忠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李约瑟《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载《李约瑟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三松堂学术论文集》,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3、5、11、12]《李约瑟画传》,王钱国忠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4]所谓“李约瑟难题”,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技史家江晓原说: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领先”又从何说起呢?“领先”既无法定义,“李约瑟难题”的前提也就难以成立了。对一个伪问题倾注持久的热情,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如果将问题转换为“现代中国为何落后”,这倒不是一个伪问题了(因为如今全世界几乎都在同一条路上走),但它显然已经超出科学技术的范围,也不是非要等到李约瑟才能问出来了。顺便提一下,作为对“李约瑟难题”的回应之一,席文曾多次提出,17世纪在中国,至少在中国天文学界,已经有过“不亚于哥白尼的革命”,这一说法也已经被指出是站不住脚的(江晓原《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载《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0卷第3期,1988年)。江晓原之说有他的道理,但要说是一个“伪问题”未免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大凡问题应以是与不是界定,如这是个问题,或不是个问题,不能以真伪界定——这是常识。至于李约瑟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席文就可拍板定案的。
[6]《〈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载《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82年。
[7]陈立夫《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前言》,第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
[8]《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刘景旭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出版。
[9]《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费正清著,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央日报》,1943年5月4日。
[13]《李约瑟画传》。李约瑟这一观点并未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公认,据后来担任过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博士说,1995年8月,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举办为期两天的讨论会,主题是“道家是否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最大”,邀请欧洲各国有名的汉学家与会,但他们认为除了炼丹术的研究是道家最大的贡献外,别的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入会者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非道家人物,如汉代张衡、唐代的和尚一行等科学家,在数学、天文等基础科学方面的贡献远胜于道家。在场学者,包括旁听的研究生,没有一个人同意李约瑟的观点,而李约瑟自始至终没说半句话。当时何丙郁只好出来打圆场,说同意或反对李约瑟观点的都不算错,关键看对“道”如何理解云云,此次讨论也就不了了之(何丙郁《从李约瑟说起》)。
[14]JosephNeedham,“ScienceandChina’sInfluenceontheWorl”inRaymondDawsonTheLeagacyofChina(Oxford,1964,p.302).
[15]《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熊明宣主编,李庄人民政府1993年出版(内部发行)。
[16]周均时离开李庄到重庆大学任职后,对蒋介石施政方针大为不满,遂于1949年夏加入〖Qisuu。Com电子书下载〗“民革”组织,并出任民革川康分会地下组织负责人,同时进行秘密策反国民党高级将领如杨杰将军等人的工作。由于打入民革内部的特务告密,周于8月20日被保密局特务逮捕,次日转移到重庆歌乐山白公馆关押。1949年11月,国民党撤离重庆前对白公馆与渣滓洞等几十名政治犯执行枪杀,周均时亦在其列。朱家骅闻讯,亲自驱车到保密局找局长毛人凤,请求刀下留人,未果。周被如期枪杀。同时遭到枪杀的还有曾参加“西安事变”的东北军副军长黄显声、黎剑霜夫妇,以及小说《红岩》中“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等原型500余人。
[17、18]《中国西南部的科学(一)物理—化学科学(1943)》,李约瑟著,原载《自然》杂志,第152卷,1943年。转引《李约瑟游记》,李约瑟、李大斐编著,李廷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9]《李约瑟与中国》,王国忠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出版。
[20、21、22、23、24、26]《童第周:追求生命真相》,童第周著,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
[25]《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等编著,李廷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28]《1943年2月—12月的书信摘录》,载《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等编著,李廷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9]傅斯年《倪约瑟博士欢送词》,《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0、31、32、33]《李约瑟游记》。李氏说傅送他善本《天工开物》之事,怕是李约瑟本人的误解。按照常理,傅不可能、也不敢把国家如此贵重的珍品私赠外国人,或许是一复制本或通行本。
[34]沈刚伯《追念傅故校长孟真先生》,台北《大学新闻》,1963年12月26日。
[35、36]黄然伟《关于王铃》,转自《李约瑟与中国》,王国忠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出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