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公知,改革家提出花样百出的教育改革,可事实上他们的这些改革从根本上都没有脱离一种被我们批判多年,而今却又大行其道的思想。
“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不过是另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罢了。
当读书成为一切上升之道的唯一晋升之阶,那么此时就无从谈起什么多元化人才,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人才。
因为但凡这种体制出了人,大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差异化,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只会让所有人最终都成了一般模样。
或许他们中有些人确实天赋异禀,精通应试体制的一门,最终进入某所大学深造。
可这样的教育事实上抹灭了更多人的其他可能,最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会事实上沦为失败品,投身到一个其实没有任何门槛的岗位当中去。
便以陈学谦前世所学的建筑为例,2o16年时,陈学谦从业十年,经手,接触过的建筑项目不下2o个。碰到过的设计院不下1o个,可看看那些画出来的图纸,基本都是东拼西凑,这抄一点,那当一些,要说真正有自己想法的几乎没有。
这些人当中并不缺乏结构工程师,建筑师这样站在一个行业顶端的人才。可陈学谦看到的没有丝毫创造性,他们其实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流水线工人。
现代工业的流水线生产确实有其强大之处,但它也让人丧失了自由挥的余地。
就是因为中国这样近乎僵化的教育机制,使得国内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面对其他国家人才时,总是缺乏了一股灵性,少了几分深度。
因为在中国的教育机制中,强调的始终是全面,毫无特点的培养方式。
在高中时代,因为中国人口庞大,而教育资源有限,如此,教育改革其实只能换汤不换药的采用淘汰制。
这个制度不考虑你能学到什么,仅仅是区分出你对这种体制的适应程度。你比别人更加适应你就上,不能,那么对不起,不管你是不是有特殊才华,你都只能被淘汰。
可是更加可怕的是,即便你幸运的通过了这种几乎灾难的筛选机制,获得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你会现,在这里,你所学的还是像曾经一样。
或许是你是学建筑的,但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英语,或许你是学的,可你要是不会高数同样不能毕业。
这些荒唐的且不去说,就是专业课,也是极其陈旧老套的万金油,还是无所不包,又无一深究。
学校这样做,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底适合学习什么,所以它就索性什么都教一点。然后等你走出校门时才现,自己几年所学课程几十门,没有每一门之间都没有深究,也大多不存在什么递进关系。即便是年年都有的英语,高数,其实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是的,你在大学里事实上只是成为了一个粗胚,还有待你在未来选定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可这看似有道理的做法,事实上却是学校不愿承担起责任。
前世陈学谦大学期间光专业课就学习了,建筑设计,建筑法,建筑监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等十几门,而且往往一门课程第一年学了,后面几年就再不接触,那一点不深的记忆,早就被游戏给挤占了空间。
于是无数学生到头来现自己似乎整个大学一无所获。
当然,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经历过大学教育,确实使得一个人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可塑性上提高不少。
可这样的大学真的有意义么?或者说,大学的意义真的仅此而已么?
如果这个问题的是肯定的,那么这其中的问题就极其严峻了。
陈学谦不敢妄下结论,但仅从他自己接触的状况来看,恐怕事实并不乐观。
前世的陈学谦人微言轻,他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自顾。这一世重活一世,他虽然不觉得自己会是救世主,但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处,他还是愿意做出一些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