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桑放心,如果技术图纸审核没问题,富士通可以接受为SIC代工。
不过恕我直言,目前来看处理器芯片的市场规模,相对而言略显欠缺。
尤其是16位处理器,因为成本原因。售价过高,市场反应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作为业内人士,间冢道义自然也知道此时处理器芯片的大概行情。
如果白川枫押注在16位处理器芯片之上,那么SIC最终很有可能会有巨额亏损。
毕竟东西好是一回事,能不能卖的出去又是一回事。
而且芯片的代加工可不便宜,尤其是初次流片的掩膜费,高的惊人。
面对间冢道义的好心提醒,白川枫并没有露出失望的神色。
“间冢桑,这次SIC8081只流片不批量生产。”这个问题,由正利代为回答。
“什么?!”间冢道义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钱多的都用来烧着玩吗?
要知道芯片每次流片的费用,高达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美元。
这一折算,最少也是两三亿日元的经费。
小一点的公司,一次流片失败甚至可能直接破产。
这位白川桑真的知道他在干什么吗?间冢道义觉得之前自己是不是高估他了。
“间冢桑,这次SIC8081只做设计完成后的功能验证。
在此后我们会根据现有架构,做简化设计。
然后推出它的逻辑优化版,此版本处理器介于8位与16位之间。
这才是今年,我们要推向市场的主打型号。”
其实这部分的工作,正利已经在做前期规划了,他对自己的设计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而间冢道义听了正利的解释,不仅没有放下心来,反而更惊讶了。
花两亿多日元只做流片验证,这果然壕无人性。
不过如果这是基础逻辑版本,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
就是太烧钱了,因为后续以此每开发一个版本就要流片一次,那要花多少钱。
间冢道义一边感叹于SIC的财大气粗,一边又惊讶于其野心。
敢这么做,肯定是对自家芯片有信心,对未来的市场也有信心,才会有这样的选择。
“贵方的意思鄙人明白了,富士通这里会全力配合。”
反正给钱,间冢道义没什么好说的。
而且有正利坐镇应当不至于半途而废,另外他本人也想看看SIC芯片的表现如何。
除了他希望霓虹本土的芯片领域更进一步,也别忘了富士通也是做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之一。
如果成功,未来或许也有合作的可能。
“如此就拜托间冢桑了,具体的流片日期后面会由桑负责。”
白川枫今天过来是拜山头,有了一次合作经验之后,后面的事就由正利负责。
“另外提醒白川桑一句,在流片开始之后,最好能尽快确定该型号芯片的产量。
每一枚芯片的成本和出货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想必其中具体的差别桑也明白。”
随着间冢道义的提醒,正利也点点头,这正是他以前提醒过白川枫的事。
从现在的进度看,或许前期的推广已经可以开始了。
如果忽略芯片研发的设计成本,仅仅其正式投产之后的硬件成本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芯片的硬件成本大致包括,晶片成本、掩膜成本、测试成本及封装成本。
在这其中测试成本忽略不计,封装成本大致占据硬件成本的5%-20%左右。
所谓的封装就是把基片、内核、散热片堆叠在一起,最后形成我们日常中见到的CPU。
在如今的年代因为工艺还没有后世那么复杂,封装成本几乎是固定的,占比也不算太夸张。
而芯片的硬件成本中,真正的大头其实是前两者,晶片成本和掩膜成本。
而这两者之间,又和芯片产量有着特殊的比例关系。
当芯片产量较小时,掩膜成本会是芯片硬件成本的绝对大头。
打个比方,100万美元的掩膜费用,最后产量只有一万片。
那么分摊到每个芯片头上的掩膜成本,就高达100美元。
这还仅仅只是掩膜所耗,如果算上其他费用,那么最后的芯片成本会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而当芯片产量数以上亿计时,掩膜成本则会被摊薄到0.01美元,基本忽略不计。
那时候硬件成本里,晶片就会占据大头,毕竟晶圆的利用率不是100%。